您的位置: 雅安法院网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 详细

救灾自救有条不紊 帐篷法庭随时履职

发布时间:2013-04-23 17:15:30 点击量: 2460

  人民法院报记者张守增 徐光明 聂敏宁 姜郑勇 本报通讯员 伍子刚
  
图为芦山法院帐篷法庭。姜郑勇摄
  
  受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委派,本报雅安地震灾区采访组急赴灾区采访,几经周折,终于于4月21日17时抵达芦山县人民法院。迎面的法院审判大楼墙体瓷砖脱落,围墙全部倒塌,地上瓦砾散落。地震的伤害赫然在目。但是眼前忙碌的法院干警,草坪上整洁排列的绿色帐篷,都在提示记者,抗震救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余震不断,记者采访过程中和记者现场写稿时,又发生几次余震,脚下的大地明显在摇晃。
  
  四川省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倪子尧、芦山县人民法院院长李亚峰向记者介绍了芦山法院救灾自救的基本情况。
  
  4月20日晨——回芦自救
  
  4月20日8时17分,李亚峰得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由于周末回雅安家中没有公车,他来不及核实震中和其他情况,从雅安出发搭乘朋友的私家车到达多营,由于不是警车,不让入内,他带领几名同住在雅安的干警徒步走了10公里到了飞仙关,芦山法院干警在飞仙关开车接上他们赶往芦山法院。当他赶到芦山法院时,雅安中院副院长杨诚因交通工具相对便利已经先期抵达,正在组织干警自救。
  
  灾情发生时正好周六,芦山法院的干警很多都住在雅安、成都、乐山等地。像李亚峰一样,大家得知发生地震灾情后,纷纷赶往芦山参加抗震救灾安保工作。
  
  芦山法院党组立即组织广大干警开展自救工作,由党组抓庭长,庭长抓庭员,统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截至目前,没有干警伤亡,3名干警家属遭受轻微伤。芦山法院大楼出现裂缝,楼板垮塌,部分警车被砸毁,家属楼30%垮塌,70%属于危房。具体财产损失尚无法统计。芦山法院有两个人民法庭,龙门法庭位于地震中心,法庭天花板掉落,墙体开裂,太平法庭目前情况尚不清楚。曾经在本报微博上引起大家关注和惦记的书记员“妹妹”刘汉璐,4月21日上午也已经通过政法委和指挥中心联系上。她正在太平镇组织当地群众积极开展自救。由于通讯不畅、道路仍未开通,太平镇的伤亡情况及财产损失尚不清楚。
  
  4月20日上午——上级部署
  
  整个救灾工作得到了上级法院的有力领导和支持。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萍在8时20分给雅安中院院长贺林打电话询问情况,随后向芦山法院打电话,一直无法接通,直到10时许才打通电话,了解灾情,指导救灾自救。中午又给李亚峰打来电话,及时传达最高人民法院领导的慰问。雅安中院党组所有领导分工联系各受灾基层法院。贺林地震当天上午就来到芦山法院,带来救灾物资。记者采访的时候,芦山法院的临时办公点亮起了电灯。李亚峰指着明亮的电灯说:“这都是贺林院长给我们协调来的发电机的功劳。”现在,根据灾情发展,经过雅安中院的协调,芦山法院把中院送来的两台发电机,一台自用,另一台送给了紧邻的重灾区宝兴县人民法院。
  
  4月20日中午——分兵救灾
  
  根据指挥中心的要求,芦山法院积极参与抗震救灾。芦山深处山区、地形复杂,许多武警战士不熟悉灾区各乡镇的交通情况,4月20日11时,李亚峰主动到指挥中心领受任务,全院20余名干警分赴各乡镇灾区,给救灾的武警带路。执行局负责人杨涛从20日11时接到任务后一直在带路的现场,没来得及吃中午饭。山路很险,余震不断,飞石乱坠,法院干警们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带领武警奔赴通往宝兴的交通要道。
  
  4月21日上午,根据指挥中心的要求,法院留守干警在老城区沿街拉起警戒线,一是阻止民众返回家中取东西,防止因余震造成新的伤害,二是防止某些人趁灾盗窃。14时,该项工作顺利结束,已移交公安和预备役继续负责。
  
  4月20日下午——兄弟援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经历过汶川地震考验的四川法院更是行动迅速、支援有力。灾情发生以后,四川高院副院长刘达贵于4月20日10时50分从成都出发,带去了50套被褥、大衣和食品等大量物资,雅安中院院长贺林带队送来6顶帐篷,4月20日19时,芦山法院就搭起了6顶帐篷,这是在灾区所有安置点里第一波搭起的帐篷,法院干警家属和周围社区的老人、妇女、儿童及时得到安置。
  
  同属雅安市的汉源县人民法院院长赵锋地震当天16时就带领11名干警赶到芦山,参与救灾。19时,该院又调来17名干警参与救灾工作。由于芦山储备的生活用品有限,目前他们已经赶回汉源组织新的救援物资。因交通不便,受灾情影响较小的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法院、名山区人民法院也在第一时间把救灾物资送到了雅安中院。广元、成都和眉山3个中院也在地震当天就把救灾物资送到了雅安中院。
  
  4月21日——武警协助
  
  21日晚上芦山法院重要的工作就是安排法院干警保护好法院的档案材料等重要物品。目前,这些物品基本安全。李亚峰介绍说,武警警官学院的战士们第一时间赶来,不分昼夜地帮法院看护着档案资料等资产。法院也会在做好饭的时候、搭好帐篷的时候招呼战士们来用餐、休息。记者在17时到达芦山法院的时候,旁边的安置营地上,武警战士们正在发放救灾物资。尽管人多物资少,人们还是表现出了很好的状态,排着队,秩序井然。“一开始发现物资不够,大家也有些着急。”武警警官学院的班长刘文韬说。但是在来自江苏的一只志愿者队伍的帮助下,年轻的武警战士们很快就找到了合理分配物资的方法。刘文韬年纪不大,脸色灰白,他从救灾开始只在20日晚上睡了短短3个小时。记者看到,其他小战士们也是一样疲惫地工作着。
  
  帐篷法庭,撑起一片“绿色”
  
  庄严的国徽摆放在一顶绿色帐篷靠门口的棚顶上面,帐篷门口上方一条横幅写着“芦山县人民法院帐篷法庭”。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布,这个横幅是将11张A4纸挂在一条绳子上做成的。
  
  由于审判大楼受损严重,不能进入,4月21日,地震第二天,芦山法院便在楼前空地搭建起了帐篷法庭。尽管简陋,但显然,灾害面前的芦山法院在第一时间做好了履行自身审判职能的准备。
  
  “救灾自救的各项工作任务虽然很重,但是我们时刻准备好履行自身的审判职能。”芦山法院院长李亚峰说。
  
  李亚峰介绍,帐篷法庭可以随时审理各类案件。首先,开辟绿色通道,依法受理各类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案件,并且考虑救灾时期的特殊情况,24小时保持立案工作畅通。其次,地震前已经送达开庭传票、下周需要开庭的案件,立即与当事人联系,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如期开庭,或者择期再开庭。同时,因案件的卷宗、材料都在危楼之中,所以对于民事案件,他们会尽量采用调解的方式予以化解。
  
  “经历一场生死灾难,人们对一些得失反而容易看得开,这可能有利于我们调解。”李亚峰说。